秀站 > 八卦 > 正文

​开局 8.5,它会是《大明王朝》的平替吗?

2022-11-24 00:48 来源:秀网 点击:

开局 8.5,它会是《大明王朝》的平替吗?

所谓古偶,具体到影视作品无非三类:玄幻、武侠、历史。

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爽剧的审美疲劳,主打特效的玄幻剧和紧扣狭义的武侠剧已经逐渐失宠,反而是相对传统的历史剧赢得了更广泛、更年轻观众的拥趸,小破站上年代久远的历史剧屡屡翻红。

历史剧这个剧种,很容易陷入 " 费力不讨好 " 的泥潭中——

重金置景、等比还原、妆化、服装 ... 不狠心砸钱,根本够不到「质感的及格线」;

剧本难度高,要在观众对历史建立的既有认知下,寻求对历史事件的独特看法;

拍摄视角同样要事无巨细,波澜壮阔的朝廷改革要有,浪潮之巅的百姓庸长同样不能缺 ...

即使做到了这些,也不一定能 " 讨好 " 观众。

15 年前首映的《大明王朝 1566》便是最著名的行业惨案。

近日,一套号称 " 历史传奇剧 " 的 40 集大部头横空出世。

难得的是,它既具备了上述历史剧的优点,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收视前排,话题度高,8.5 的开分 跻身年度华语剧集第一梯队。

《天下长河》

片名大气而有气韵,既有时间如洪流奔而过的感叹,也有君民一心上下和睦的空间纵深。

故事从泛滥的 " 长河 " 入手,描绘了康熙十五年从朝堂到民间的众生百态。

清康熙帝,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一位皇帝。

历史书上的他,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不仅巩固了清朝的统治,成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还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定的根基。

除鳌拜、撤三藩、收复台湾、铁血亲征、平定北疆,功绩数不胜数。

但《天下长河》偏偏选了大众对他最不了解的一件事进行讲述:治理黄河。

坦白说,仅凭这一角度,就足以证明它有别于传统历史剧。

为什么?

大家都知道,即便是在水利系统如此发达的 21 世纪,黄河的治理都是一个老大难,尽管今天的黄河不至于毁堤淹田,但严重的水土流失可是一直都是必修的地理课。

换句话说,当观众知道这部剧是讲黄河治理时,便已预知了结局:正如前世的君王一样,康熙没有根治黄河泛滥,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150 年);这条孕育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只是在他的任期里的一顿操作后,暂时披上了温情的面纱。

因此,这部剧是以超级英雄的方式,去质疑超级英雄。

当你以这样辩证的认知去走进整部剧时,剧中的几条辅助线索会轻松串联:

康熙治理黄河,说是为了天下,实则是为了巩固北方政权、消除退守关外的不安与焦灼;

权臣索额图和明珠明争暗斗、相爱相杀,一个有血缘红利,一个会布局挖坑,以各自的立场出发,又有什么错?

安徽巡抚靳辅为官二十年刚正不阿一心为民,被贪官泼了脏水却几乎没有任何声辩,任由他人宰割,小命都没了还谈什么天下为公?

治河天才、河伯再世陈天一,要不是讨饭路上偶遇伯乐,那他还不是一个落地的考生?

《天下长河》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能在正史中找到对应的角色,比如陈天一向康熙献策 " 束水攻沙 ",历史确有其事,靳辅 + 陈天一的组合,也的确是康熙年间的治河能士,但今天的事实证明,这个策略对财政支出的需求极其庞大,可持续性极低,编剧对此按住未表,无疑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讨论空间。

它不是以线性叙事回顾历史名人的《康熙王朝》;

也不是斧凿痕迹过重的戏说体《康熙微服私访记》;

《天下长河》就是以康熙十五年的水患为横切面,大事不拘小事不虚,展示了上至朝堂下至乡野中的王道、官道、人间道的众生相,是这个冉冉升起的盛世王朝在某一瞬间的社会风貌活化石。

《天下长河》的导演兼编剧,是有着深耕国产剧近二十年经验的张挺。

乍听这名字,或许要反应一下,拉一拉片目后就会发现,这绝对是国产剧少有的宝藏编导。

世纪之交,他编剧了李保田主演的《警察李酒瓶》、范伟主演的《看车人的七月》、付彪主演的《居家男人》,这批生活喜剧具备 " 描绘大时代下小人物 " 的共同主题;

接着,又接连参与了央视版《射雕英雄传》、黄磊版《四世同堂》的名著改编;

在与大导演张黎、冯小宁、何群的联袂后,张挺对历史剧的改编、执导逐渐熟稔,先后创作了《信天游》《吕梁英雄传》《孔子春秋》等历史大部头。

既有对民间疾苦的体察,也有对庙堂朝政的思考,所以观众对《天下长河》的观感,既不觉得过度严肃而过度烧脑,也能在稀松平常的人性动机下感受到时代的浩瀚。

例如,重臣索额图和明珠的明争暗斗,就在观众以为即将转向一场权谋争夺时,画风陡然一变,加入了让人轻松几许的市井笑料,如明珠让自家鹦鹉学舌 " 索额图,叫爹 "

例如,靳辅下令炸毁河堤,葬身里下十七州县的洪水,并被河道总督扣上死无对证的贪污屎盆子后,观众心里一咯噔,以为故事就此步入一段复仇的轨道中,殊不知靳辅命不该绝,治河大业柳暗花明。

但终究是历史剧,《天下长河》中,常常会有朝堂庙宇黄河图和现实河堤黄龙肆虐的交叉镜头,这样的剪辑让观众一目了然,所谓时代的一粒尘,个人的一座山;黄河图上腾起的一滴墨,便是沿途两岸无数人命的流离失所。

更难得的是,剧中看似无关紧要的转场戏中,承载了不少编导对华夏自古沿袭的孔孟之道的质疑与挑战。

苏可饰演的于振甲,自我标榜读圣贤书、尊圣人言,每日睡前,必行一例:将黑白两堆石子按颜色划分两侧,回忆当天所行之事,想到善事便放一枚白子,想到恶事便放一枚黑子,最后囫囵下结论,丈量自身与圣人的间距。

靳辅一眼便看出这一形式的空洞和伪善,反问于振甲,如果一件事,眼下看来是恶,但从长远来看是善的、是有利于苍生的,这又该如何定性?

靳辅以隋炀帝举例,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怨声载道,隋炀帝被钉在了当时的耻辱柱上,但历经几朝到了清代,这道骂声无数的大运河,却为南北运输带来了无数的便利。

这是典型的辩证法和马克思唯物主义发展观。

而熟读圣贤书的于振甲显然没想到这一层。

同一集,还有一处,也是用两人的对话,讽刺了儒家知识分子的酸腐和短视。

靳辅问于振甲,用什么方法治河?

哪知于振甲极其自负,全然没把水患水灾当回事,拍着胸脯把 " 大禹治水 " 的古训搬出来——

「无非就是拓宽河道、深挖河床、高筑堤坝、纵然有天河下来,也是无妨」

这次靳辅没绕弯子,直接点破于振甲没考虑到自大禹以来运河、地理、水文的变化,这是刻舟求剑。

跟肉食者鄙、贪赃枉法的反派不同,于振甲的思维,是典型的学而优则仕、忠君报国的儒家思维,他不是反派,但在 " 因势利导 "" 因地制宜 " 的实践面前,纵然他傲骨铮铮,但早已固化的本本主义、经验主义,注定让他沦为时代的庸才。

这种对中国文人固化思维的讽刺随处可见,上至重臣官僚,下至乡绅举人。

" 三傻进京赶考 ",前一晚还在共饮一壶,高歌 " 勿相忘 ";

放榜过后,昔日三兄弟彻底殊途,徐乾学有所保留地帮衬两天没吃饭的弟兄,想必 "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 的戏码迟早上演。

这几场散落在转场的戏,看似没什么大碍,实则与随后的科举考试形成了内在勾连," 不拘一格 " 四个字说来轻巧,但康熙面对的本质选择,是忠心的,还是专业的。

《天下长河》的思辨性正式在此,它让观众躬身自省,设身处地去思考自身与社会、与时代、与历史的关联。

除了社会横切面和历史思辨性,《天下长河》第三个看点,当然是中青年演技实力派全程在线的表演。

饰演靳辅的黄志忠,以《大明王朝 1566》海瑞一角深入人心,他的刚正果然、孤勇坦荡,如 " 太阳 " 一般不容任何污垢,让人过目难忘。

有人说,到了这部剧中,黄志忠只不过是换上了清朝巡抚的戏服,继续饰演着海瑞。

这,我不能同意。

海瑞的阳刚,是一种至刚至阳、浩然大气的形象,自带一种赴死的悲壮;

而《天下长河》中的靳辅,内心世界更加复杂。虽然仍有飞蛾扑火的勇敢,但黄河肆虐不止、终究心有所系,康熙十五年的社会风气与嘉靖末年也有天壤之别,因此在表演上,观众能觉察到角色身上笃定中的犹疑。

再来看罗晋。

之前聊罪案剧《庭外》时就曾说过,罗晋身上有当代演员稀缺的「松弛感」。

这次对康熙的诠释,罗晋仍旧保持了这一特点——

刚除灭鳌拜,执掌大清,康熙正意气风发、意欲大展宏图、开创盛世。

罗晋柔中带刚的语调、温润中暗含霸气的眼神体态,都与「初长成」的康熙大帝匹配度极高。

当然,还有尹昉、奚美娟、梁冠华、等一众经过行业筛选、口碑扎实可靠的实力派演员,众人齐聚一堂,在《天下长河》的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你我都似曾相识的故事。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