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网络迷踪》的启示:每年那么多人失踪,他(她)们究竟去哪了?

2023-12-04 22:42 来源:秀网 点击:

《网络迷踪》的启示:每年那么多人失踪,他(她)们究竟去哪了?

现代人每天最不能忘记带的东西是什么?想必答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肯定的:手机!如今,手机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手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APP已经“入侵”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手机被人拿在手里,但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受到手机的“指引”,没了手机,我们才是“寸步难行”。

早些年的时候,苹果推出了一项查看屏幕使用时间的功能。令人惊讶的是,收集到的数据显示,每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长达6个小时!如果说以前是用眼睛看世界,那么现在是用眼睛看手机屏幕里的“世界”,我们的视野正被这个看似“自由”的网络世界所禁锢,而利用网络进行如诈骗,拐卖等犯罪行为,也是日益猖獗。

2018年,一部名为《网络谜踪》的电影一经上映,便引发广发好评,该片通过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将现代人处于电子产品控制下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该片最大亮点在于全片近九成的镜头都是以“摄像头”的形式呈现出来。

观看电影的观众,就好像看着自己的电脑,透过摄像头去走进这起失踪案,以及隐藏在它背后惊心动魄的人性欲望之战。

影片男主角大卫·金是一位留美的韩裔人士,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温柔贤惠,女儿聪明可爱,一家三口过着平凡快乐的生活。

大卫一家人很喜欢用手机、电脑、摄像机等设备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然而幸福的时光是短暂的,在女儿14岁时,大卫的妻子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深爱的丈夫和女儿。

妻子的离世对于父女二人来说都是沉重打击,在此后的时间里,二人都很默契地尽量不提及此事。但逃避不能解决问题,长时间沟通不畅,导致父女二人之间产生隔阂,并越来越深。

突然有一天,大卫发现女儿一夜未归,还怎么都联系不上,他意识到一个可怕的问题:女儿失踪了。

报警之后,警方迅速介入调差。不甘心就坐着干等的大卫,进入了女儿的社交媒体寻找线索。

然而,大卫从女儿的社交网页里发现了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全新”的女儿。

自己6个月之前就停了钢琴课,却还在跟爸爸要钢琴课学费......

社交APP列表里中的“好友”,其实与女儿的生活交集并不多……

大卫以为活泼开朗的女儿,实际上在学校里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此时,影片刚走完三分之一不到的内容,就已经把当下人们在现实生活及虚拟网络中都存在的“社交困境”全部展示了出来。

现实生活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父母和孩子本应是最亲密的人。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双方逐渐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正如片中的父亲不知道女儿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甚至在女儿失联时,他发现自己不认识女儿的任何一个好友。

这就是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相处的经典日常,孩子不轻易向父母敞开心扉,而父母通常也认为很多事情孩子自己应该会明白,所以不再多说。

为了寻找女儿,大卫挨个联系女儿社交媒体上的好友,却发现这些所谓的“好友”,对女儿的情况也所知甚少。

而女儿真正袒露心声的一次,是在直播间里,对着摄像头,对着来看直播的陌生人。

女儿的社交媒体从Twitter到Facebook、再从Instagram到Tumblr。如此多的沟通渠道依然无法排遣她内心的苦闷,以至于去和大伯一起抽大麻。

最后,在各个社交媒体的“好友”那里都得不到宽慰的女儿,将社交媒体的展示界面关闭,就如同她的内心一样。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短了,沟通更便捷了,认识一个人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了,可是现代人的“孤独感”却没有因为社交网络里成百上千的“好友”而减轻

这些“好友”遍布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男女老少皆有,却没有一个人,可以让我们卸下心防去倾诉。

这样的“好友”关系如同架在空中的浮桥,虚无缥缈又摇摇欲坠。

在网络媒体上,不仅“关系”真假难辨,每个人的“人设”也是虚假模糊的。

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头像是帅哥美女的用户,每个人都贴着各式各样的“标签”,包括但不限于:帅气逼人,美丽大方,幽默风趣,饱读诗书,甚至家财万贯。

朋友圈和图片墙里展示的也都是精致富裕的生活,豪宅游艇不稀奇,读书健身是必备,旅行派对那更是不可或缺。他们的生活好像没有烦恼,就算有,那也是微不足道的小烦恼。

放眼望去,好像大家的日子过得都很好,只有你是例外,当然你也可以不当“例外”。

人设,是真实的吗?

比如,当女儿Margot的失踪上了热搜,之前口口声声说跟她不熟,毫不关心她安危的女同学,迅速转换“人设”,在镜头前声情并茂地诉说自己与女儿的“昔日友谊”,痛心“姐妹”的遭遇,卖力地表演为她赢得了大量的浏览量与点赞。

在这插播一句,“理中客”、“键盘侠”不分国界,吃“人血馒头”真是全世界看客的通病。有热点时,他们嗜“血”而来,没热点时,他们一哄而散。至于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件“事”,他们根本不会在意。

当电影进入尾声,杀害女儿的凶手浮出水面时,全片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凶手就是主理女儿失踪案的警探的儿子,而女警探就是帮凶!

而大卫最初在向警方报警,得知办案女警探名字时,还特意上网搜索关于女警探的信息,发现她是一个受过政府表彰的优秀警察后,便对她给予了很大的希望和信任,可没想到的是,连政府背书的“人设”都有翻车的一天啊。

女警的儿子从小学开始暗恋大卫的女儿Margot,后伪装身份与Margot成为网友,在湖边见面时,发生争执失手将女孩推下了悬崖。

作为警察的妈妈了解情况后,非但没去救助女孩,还把女孩的车推入湖底,主动介入案件,销毁证据,误导大众,帮儿子掩盖罪行。

一如当年她儿子打着慈善募捐的名头,骗取邻居钱财时,她去“善后”一样。

厌恶丑恶的人本身很丑恶、抓犯人的人自己就是犯人,这一幕真是荒诞滑稽而又无比真实。

罪恶才会需要光鲜亮丽的外在,去诱惑他人步入陷阱;而真相往往就是简单的,直白的,甚至是残忍的。

人只有承认虚假,才能更接近真实。

当然,就这么给网络安上“虚伪”或是“骗人”的罪名是不公平的,网络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信息的真伪由发布它的人决定。

真正虚伪难测的是人心,是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黑暗扭曲了网络的功能。

科技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有人用它谋财害命,自然也有人用它行侠仗义。

在《网络谜踪》中,女儿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误导后轻信他人,导致自己身处险境,但也正是她留存在网络中的信息,一步一步引导父亲找到真相,最后挽救了她的性命。

父亲大卫也借助网络,发现了自己不曾了解过的女儿,也找到了真实的自己。

科技的存在是客观的,它的效用由使用它的人来决定,到底是作恶还是行善。

《网络迷踪》是一部优秀的“桌面电影”。桌面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全片都在电脑、显示器、手机、摄像机等各种多媒体设备或网络软件屏幕上呈现。

影片将其外部呈现特点与内在故事设置进行了完美糅合。

就在一个房间内,就在一台电脑前,方寸屏幕之上,聊天软件、视频电话、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报道等一个个界面巧妙切换,将所有的悬念与反转铺陈开来。

没有一个“限制级”的画面,都是你我熟悉的日常网络活动,却让观众“亲眼”看到了一个血腥又诡异的失踪案。

这样的形式很好地将观众的情绪与影片男主进行了同步。观众看着屏幕,看着的人面对屏幕,那些焦虑、不安与担忧彷佛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而等到真相解开时,回想之前的画面,却突然发现,原来影片早都已经通过那些网页上的细节与彩蛋,向我们“指认”了凶手。

《网络谜踪》的结局是团圆的、美好的,父亲的爱与坚持最终解救了女儿。

片尾处,女儿将电脑屏保从与母亲的合影,换成了被解救后与父亲一起开心面对镜头的合照,表明父女二人最终解开心结,拥抱彼此,也接纳了那个真实的自己。

同时也说明现实的、真诚的东西战胜了虚伪的、矫饰的东西,这也是影片想表达的人们对于互联网最初的,也是未来的美好期许。

END

# FILM RECOMMENDATION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