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影视 > 正文

​《金刚》系列的前世今生,这是一只紧跟时代步伐的巨兽

2023-12-04 13:49 来源:秀网 点击:

《金刚》系列的前世今生,这是一只紧跟时代步伐的巨兽

传奇影业的“怪兽电影宇宙”风风火火的全面铺开了。其中的两位重量级选手“哥斯拉”和“金刚”,也即将在电影中打一架,相信很多人都非常期待。今天,我们就先聊聊“金刚”这一角色的特殊时代意义吧。

金刚将会与哥斯拉正面对决

1861年,畅销欧洲的《赤道非洲历险记》。

保罗·杜·沙伊鲁(Paul du Chaillu),出生于1835年,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探险家。19世纪的欧洲各国,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探险热潮。探险家们伴随着殖民者的步伐,深入到世界各地,搜寻奇珍异宝。

法国人16世纪就开始了扩张殖民的步伐,只不过18世纪英法之间一系列战争,让法国失去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直到拿破仑战争之后,稍微恢复过来的法国才又一次放眼世界,寻找新的殖民地——而此时世界已经被抢占的差不多了,法国人只能盯上非洲这片原始大陆了。

殖民扩张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各国政府都要想尽办法争取到民众的支持才行——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殖民地带回来财富和冒险故事。

冒险家们总是最早出发的,他们的探险故事对那个时代的欧洲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激发人们对遥远大陆的好奇心、刺激年轻人为了财富前往殖民地、宣扬欧洲人征服自然和野蛮的强大能力。

1914年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

保罗·杜·沙伊鲁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探险家,他一边前往非洲探险,一边在法国宣传自己的神奇发现,尤其是关于猩猩的故事——他自称是第一位看到活猩猩的欧洲人,甚至还把几具大猩猩的标本运到了法国展览。

很快,名声大噪的保罗出版了《赤道非洲历险记》这本探险书,在这本讲述自己非洲冒险的故事中,他特意强调了一只体型硕大的“非洲丛林之王”大猩猩,保罗描述这只大猩猩“一半是人,一半是野兽”,而他自己也因为成功猎杀了大猩猩,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白人猎手。

保罗笔下的大猩猩,就是当时欧洲人认为的,自然与野蛮的典型代表。

探险、殖民所伴随的是征服和杀戮,为了让这一行为得到人们的支持,就必须要拔高欧洲人的地位。所以,探险家故意将土著人和大猩猩塑造成野蛮落后的形象,勇敢的欧洲人征服他们,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这本《赤道非洲历险记》中的野蛮大猩猩,就是金刚最早的原型,而那个时代的“金刚”,不仅是野蛮的,还是注定要被征服的。

1933年,梅里安·C·库珀的野心。

《赤道非洲历险记》

1899年的夏天,6岁的梅里安·C·库珀收到了叔叔的一份礼物——《赤道非洲历险记》。对于一个6岁的男孩来说,神秘非洲大陆的自然景观,以及丛林之王大猩猩,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库珀不仅是一位导演,还是一位飞行员和探险家——更重要的,他是1933年版《金刚》的导演。

现代人聊起1933年版的《金刚》,总是刻意强调库珀6岁时看过的《赤道非洲历险记》,但实际上,影响库珀拍摄这部电影的原因,是20世纪初那个特殊的时代。库珀毕业后就开始参军,一战期间,他成为了美国空军德·哈维兰DH-4轰炸机飞行员。1918年,他的轰炸机被击中起火,库珀熟练的操作飞机绕圈子,最终压低火势保住了性命。

此后的苏波战争中,库珀又作为美国志愿飞行中队的队员,帮助波兰作战。在这期间,他的飞机被击落,库珀被关在苏联集中营里9个月时间,之后他成功越狱……一系列的战场经验,让库珀成了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所以在离开军队之后,他就开始到各地冒险,有一次甚至还在海盗手中死里逃生。

冒险,成了库珀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所以当他成为了电影导演之后,此前的经历和积累,有了用武之地。

1933年版的《金刚》

然而,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对未知世界的探险热情已经消退,“征服野蛮”这种心态已经不再是主流——强调人性和人的价值更受欢迎了。

库珀拍摄《金刚》的灵感不仅来源于《赤道非洲历险记》,还有当时电影院播放的《失落的世界》这种怪兽奇幻电影,以及库珀无意中听说了关于科莫多巨蜥的消息。于是,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大胆的创意:孤岛冒险,野蛮的土著人、强悍的巨型猩猩、恐怖的巨蜥军团……

库珀最初的构想,是一群大猩猩决战一群巨蜥,然而在1933年那个经济大萧条的时代,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们不敢投入太多钱。于是,库珀只能退而求其次,让大猩猩和人类战斗,这样能节省很多钱——可以想象,如果真是一群大猩猩对战一群巨蜥,还真不一定能成为经典。

最初,库珀想要创造的主角金刚,更像是《赤道非洲历险记》中的大猩猩,纯粹的反面邪恶巨兽。然而联合导演欧尼斯特·B·舍德萨克有不同的想法,他觉得应该让金刚更具有人性,甚至表现出“爱情”,这样更能打动人。

两位导演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一个特殊的巨兽形象诞生了。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人

其实,对美国历史稍有研究的话,一定会对1933年非常敏感。持续数年的经济大萧条几乎摧垮了美国经济,罗斯福在这一年年初大刀阔斧的改革,至少上千万失去工作的美国人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

曾经奢侈浮躁的美国人,在经历了这轮巨大灾难之后,终于沉下心来感受生活了。他们通过看报、读书等方式,排解内心的苦闷,躲避饥饿带来的烦恼——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算,从1929年大萧条开始之后,美国图书馆新增了大约200万至300万借书人,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近50%。

关注生活,体味人性,对普通情感更有共鸣性,以及对灾难的反思——都让人们更喜欢《金刚》这部作品。

库珀把一位美女放在庞大巨兽的手中,让这个恐怖的怪物肆虐纽约,甚至爬上了帝国大厦,这明显就是在表现美国人的大灾难,身处经济危机中的人们一定感同身受。于此同时,金刚又是有“感情”的——人们在灾难中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哪怕是个怪物。

当然,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确实让美国人看到了希望。就像金刚最终被象征美国强大实力的飞机打下来,经济大萧条同样也会被美国人打败的。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同时也是对金刚这一“外来灾难”的深入思考。

1976年,失败的不是金刚,而是落后于那个时代的思想。

1976年版《金刚》海报

无论如何,1976年版的《金刚》都是失败的。导演约翰·古勒米其实并不想冒险,他将1933年版的《金刚》稍作修改,不敢添加过多的新元素。

时间被安排在了1933年,男主人公已经不是拍电影的导演,而是寻找石油的商人。自然而然的,女主也不是演员,而成了海难的幸存者。之后的情节大致相同,女主被献祭,和金刚单独相处。然后金刚被抓到了纽约,为了寻找女主大闹整个城市——和1933年不同的是,这一版的金刚爬上的是世贸大厦。

约翰·古勒米应该是想规规矩矩的“炒冷饭”,但他万万没想到,这部电影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观看,观众都认为是失败的。原因不在于特效,也不在于金刚的实力,而是女主的设定和表演上——至少表面上看是这样的。

和其他版本相比,这一版的女主完全失去了“柔弱”这一属性,反而变得有些朝三暮四、矫揉造作、卖弄风情。如果1933年版的女主让人一看就有保护的冲动,那这一版的女主就总让觉得浑身不舒服——她不像是金刚应该保护的人,而是该一巴掌拍死的人。

1976年版的《金刚》

上面一段的评论,同样也是很多观众的想法,金刚还是那个金刚,但人类角色的设定,完完全全毁了这部电影。

但我们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就会发现1976年版《金刚》的失败,不仅是女主设定的问题,而是导演完全生搬硬套40多年前的模式,早就脱离时代了。

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已经酝酿出了很多精品。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这一版《金刚》上映后第二年,一部直到现在还“封神”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再过两年,雷德利·斯科特为观众们奉献出了《异形》,科波拉为我们带来了《现代启示录》……

和这些片子相比,1976年版的《金刚》立刻沦为了三流爆米花电影,毫无品质可言。

实际上,在此之前,1972年和1974年,科波拉已经为观众带来了《教父》和《教父2》。1975年,米洛斯·福尔曼的电影《飞越疯人院》大获好评,同一年,斯皮尔伯格的经典恐怖片《大白鲨》也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

好莱坞的电影品质已经进入了大飞跃的阶段,再生搬硬套几十年前的剧情,没有结合时代的创新,自然会失败。

那么,1976年版的《金刚》,错过了什么时代特性呢?

1975年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

如果说1933年的美国经历着大萧条的痛苦,开始感受生活和人性,那70年代的美国就正在经历恐惧和反思。

二战后的国际形式复杂多变,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战争的胜利只是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很快他们就被冷战的紧张气氛所笼罩。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无数美国人守在收音机旁,生怕苏联的核武器落在自己的后花园,无数人已经挖好了防空洞,准备在里面避难一个月;与此同时,关于不明飞行物的目击记录陡然上升,美国空军甚至在1952年至1969年间专门设立“蓝皮书计划”,用科学的方式安抚群众的情绪;而一直延续到1975年越南战争,更让整个美国社会深陷分裂和悲观之中……

美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霸主,美国人也不是一直生活在安全之中,甚至他们一直认为正确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对的。

这些都在电影中有所体现,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中,美国人最喜欢的海滩成了大白鲨的捕猎场;《飞越疯人院》中,精神病院里的那些疯子,竟然比正常人还让人感动;《星球大战》不仅打造了一场太空史诗盛宴,也告诉了人们宇宙之大,人类并非唯一智慧生命;《异形》更是用深深地恐惧刺激观众,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小……

所以,美国人没那么强大,金刚也不该是简单的“爱上人类美女并闯入人类领地”的野兽,人们不仅要有对金刚“人性”的塑造,还应该有对自我的反思。

2005年,彼得·杰克逊告诉我们:人类才是反派。

2005版《金刚》

彼得·杰克逊版本的《金刚》,看似完全翻拍了1933年版,其实并不一样。我相信很多观众并没有看到前两版的《金刚》,所以直接比较剧情没有太大意义。

2005版的《金刚》有什么特色呢?

你可以说电脑特效,但这绝不是重点。因为这一次,彼得·杰克逊让金刚成了真正的主角、正面角色。电影中,导演大篇幅的表现骷髅岛的恐怖,各种对人类有致命威胁的怪物层出不穷,人类像曾经的殖民者一样,带着枪闯入这片不属于自己的领地。

而金刚则成了孤独的守护者,尤其是为了保护女主大战霸王龙的场景,成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金刚成了实实在在的英雄,他就像西部片里的孤胆警长一样,宁死保护弱者。

野心勃勃的电影制作人卡尔和英格兰霍船长等人,则为了利益抓住了金刚,运往纽约赚钱。虽然情节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彼得·杰克逊用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让我们知道,人类是完全邪恶的一方。

邪恶而脆弱,妄图驾驭力所不能及的自然力量,结果被金刚大闹纽约……

《金刚:骷髅岛》

现代人对于自然的态度,早已不是征服,而是敬畏。2000年后的人们,几乎都在讨论臭氧空洞、全球变暖,以及2012世纪末日。好莱坞用大量的灾难片告诉我们:自然界不是我们小小的人类可以驾驭的,我们应该敬畏,甚至应该寻求自然的谅解和帮助。

于是,金刚成了正面形象,与日本的哥斯拉遥相呼应,成了这个时代人们反思与自然关系的有力证明。

这一点,在《金刚:骷髅岛》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当然,身为传奇影业“怪兽电影宇宙”的重要作品,《金刚:骷髅岛》也完美的表现了这一系列的灵魂:面对自然,人类太渺小脆弱,我们应该敬畏自然界……

不同时代会出现不同的艺术作品,《金刚》也一定会带有时代性,止步不前只会被淘汰。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