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网文 > 正文

​小说精读:《小步舞》:拂去岁月的封尘

2023-11-21 03:43 来源:秀网 点击:

小说精读:《小步舞》:拂去岁月的封尘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孙春梅

黑龙江省克山县第一中学校语文教师。兼职执笔学校公众号、美篇及制作抖音等短视频的前沿宣传工作。喜爱读书,酷爱写作,在简书、QQ空间等曾连载50多章的回忆性散文《花开朵朵》及游记系列作品等。在《课外阅读》《中外交流》《素质教育》等公开发表多篇论文。主编或参编多本一线教学教辅资料,撰写多本校本教材。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叶圣陶杯”作文大赛、省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等获得优异成绩及参加夏令营的机会。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 / 美编:苏木

编者寄语

胡适曾在1917年《新青年》上评价,莫泊桑是“短篇小说第一名手”“以写实主义、自然主义风动欧洲者也……论者谓自然主义至莫氏而极盛……莫氏死而自然主义遂衰矣”。他攫起文字方格的灵魂,擅长从平凡琐屑中选取典型片段,以小见大;侧重人情世态,构思别具匠心,细节、语言描写及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小说《小步舞》虽“不足以代表莫氏之自然主义。然其情韵独厚,尤近东方人心理”,极为精到而又引人入胜,以其“含而不露”的写作风格娓娓道来,塑造了酷爱艺术的舞蹈师夫妇形象。除此,文学大师对艺术的洞察与探索,拂去岁月的封尘,在光影交织中刻画民生万象,立美育人。

文本研读

小步舞

作者 [法]莫泊桑

(似以新奇舞蹈入文,然其为旧时代产物,出人意料。)

大灾大难不会让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明确:从大背景中切入人物的小事件,比喻道出悲伤的痕迹。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此处为下文偶遇埋下伏笔。)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园的苗圃里散步。

明确:苗圃,旧时代的象征,迷茫时暂时逃避内心冲突的角落。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打开顶针般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明确:景色描写,拟人、比喻,视听结合,以动衬静,为后文与“避世”老者的相遇提供可能性。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明确:偶遇古怪的老者,一老一少似乎并无交集。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明确:外貌描写,突出其保守、陈旧的特征。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明确:“手杖”设伏笔,暗示人世沧桑。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明确:过渡,由“感到怪怪的”而引发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明确:“我”初见“小步舞”,使用比喻修辞及动作的细节描写,描绘出他跳舞机械又优雅,动人又可笑的特点。作者不去撕裂时代的创口,而是从更为隐秘、细碎的生活细节入手,精准敲击痛点,牵一发而动全身。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由引发兴趣到注意,再到深切关怀。)于是有一天,在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明确:一个人的形象,与时代的变迁有关。“手杖”照应前文,暗示时代特征,烘托人物形象。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明确:对话描写,忘年交敞开心扉,引出夫妇生命中的欢乐故事,推动情节发展。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明确:揭示人物身份及社会背景,曾经的辉煌与今朝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明确:环境宜人,烘托出老妇人出场时浪漫端庄而又温文尔雅的舞蹈家风范。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明确:语言、动作描写。曾是国王时代的舞蹈,却长久无人问津,如今为“旧时王谢堂前燕”,他有点受宠若惊。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儿也没听懂。

明确:照应前文的“絮叨”,他怀恋、深爱的小步舞,是旧时代歌舞升平的交际与粉饰,却是与今人的隔膜与鸿沟。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明确:再次看见“小步舞”,难忘的表演,以乐景衬哀情,这是对旧时代的“哀悼”,照应开头“感伤的小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对偶,凝练和谐。)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老木偶,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坏了。

明确:“像”“活像”两处比喻,悲悯与同情自生,舞蹈搅动着周围的空气,重温着旧时代的芳华,但现实的反差让其骤然醒转,难怪说“既可悲又可笑”。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明确:升华主题,由人而及那过去的时代,审美方式已然不同,加重感伤的程度。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了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明确:触景伤情与留白艺术。以苗圃为线索,但苗圃与老者夫妇都不知去了何处,散了芬芳,物非人也非,欲语泪先流。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明确:照应开头,对那道伤痕留恋不舍,旧时代落幕,而空留小人物被迫“埋单”,发人深省。

(张英伦译,有删改)

知识建构

//人物描写 //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一般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具体方法大致包括如下几种:

一、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1.肖像描写,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的描写。如文中偶遇时老者的容貌与老妇出场时的服饰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

2.动作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如文中两次看到的小步舞,机械又优雅,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语言描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包括对话和独白。如文中“我”与老者的多次对话,贯穿情节,使人了解人物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4.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心理,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文中花园不在,担心“他们怎样了”,留白有余味。

5.细节描写,对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进行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如文中两次跳舞的情景,将动作刻绘得细致入微。

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借助物象、环境烘托。如文中苗圃、手杖是时代的痕迹,烘托出舞蹈家夫妇恋旧又愚忠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