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社会 > 正文

​两天行程满满当当,马英九为何选择参访上海的这些地方

2023-04-06 23:42 来源:秀网 点击:

两天行程满满当当,马英九为何选择参访上海的这些地方

4月5日,马英九一行抵达上海,这也是他首次大陆之行的最后一站。两天的行程中,马英九的日程满满当当:除了参观浦东城运中心、洋山港、上海城市规划馆、四行仓库等,他还前往复旦大学参加沪台学生交流、在和平饭店与台商座谈。马英九为何要去这些地方?

四行仓库

民族永恒的丰碑

四行仓库是上海静安区(原闸北区)苏州河北岸、西藏路桥西北角的一幢仓库建筑,正门门牌号为光复路1号。这里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联合仓库,因此被称为“四行仓库”。

8·13淞沪会战后期,为掩护10万国民革命军撤退,谢晋元率领五二四团一营官兵四百多人集结于此,奉命以仓库作为最后据点,抵抗日军王牌第三师,英勇奋战四天四夜。为虚张声势,谢晋元命人草拟了一份800人的名单,也因此有了“八百壮士”之称。

谢晋元和第一营四位连长

四行仓库保卫战从1937年10月26日打到11月1日,“八百壮士”英勇抗敌的消息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许多市民自发送来食物、衣服、药品等物资,表达对中国守军的支持。这场战斗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最终在多方斡旋下,日军同意让谢晋元率部后撤到苏州河南岸到公共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大战役淞沪会战的结束。

抗战期间的四行仓库 弹孔清晰可见

1985年9月3日,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正式将四行仓库命名为“八百壮士四行仓库抗日纪念地”。抗战纪念馆大门入口处保留了原四行仓库的铁门,建筑西侧斑驳的墙面上,仍留有当年血战留下的弹痕。

2020年,由中国导演管虎执导的影片《八佰》上映,带领观众重温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不少观众在观影后来到四行仓库纪念馆瞻仰参观,追忆这段历史。

四行仓库旧照

一座仓库,因为英雄的坚守,而成为民族永恒的丰碑。一场战斗,因为先辈的热血,而成为民族永远的记忆。山河重整,精神永存,不忘历史,铭记英雄。

洋山港四期

“中国芯”打造“智慧港”

上海洋山深水港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新坐标,国际班轮航线遍及全球各主要航区。从上海市区出发,沿着S2沪芦高速行驶40余公里,再跨过约32.5公里的东海大桥,便可抵达。

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港口贸易量发展迅速,长江口南岸及黄浦江沿线的港口普遍没有深水泊位,不能满足大型重载船舶的装卸需求。

上海1995年正式提出建设深水港问题,1996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地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后,于同年9月根据交通部通知要求正式开始前期比选、论证及立项工作,到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洋山港建设项目立项,历时六年;2005年12月,洋山港一期工程,包括东海大桥建成投产,前后共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称得上“十年成一港”。

马英九参观的洋山四期码头2017年底开港试运行,运营5年来,已经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全自动码头。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有码头工人露天作业,现代化桥吊、轨道吊自行挥动巨臂,没有驾驶室的自动导引小车(AGV)载着集装箱来回穿梭。这一切,都依托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为现代物流赋能,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投入和碳排放,也提高了港区的作业效率。

作为上海港最“年轻”的码头,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岸线和占地面积比前三期都小,但却更为瞩目,也承载着更多期待——这是世界上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之一,也是全球一次性建成投运、单体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浦东城运中心

“城市大脑”治理“绣花般精细”

浦东拥有上海五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常住人口,想要让每一个城市变量都在可控范围内,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是城市治理的必由之路。

自2017年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浦东城运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开展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然而,它门口的那副招牌却始终未变,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

浦东新区城运中心

为了减少行政成本,提升整个城市的应急反应能力,浦东城运中心将区应急办、公安、120急救中心、城管执法、市容环保、市场管理、建设交通等众多城市管理一线部门的所有城市运行相关信息,都汇聚在一个平台上。

如今在浦东,遍布着30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实时监测着每个体征的状态,一旦识别到信息异常,会在一秒钟内传达到“城市大脑”。以“城市大脑”为依托构建的区城运中心—街镇城运分中心—居村工作站三级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技防”“人防”联动,把收集到的“神经元”反馈信息、辖区内投诉热线及网格任务工单,直接通过“城市大脑”终端智能派发到具体负责人,许多问题的处置流程大大缩减。

复旦大学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复旦大学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就是“复旦”二字的由来。

复旦校徽

1902年,马相伯倾其家产,借天主教徐家汇天文台余屋为校舍,创办震旦学院。后因教会势力干涉,学校迁往吴淞。1905年9月14日(阴历八月十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复旦公学,在上海吴淞提督行辕正式开学。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以文理为基础的综合性重点大学,成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名单。

复旦校史上曾迎来多位国际政要、科学家和文化学者和知名企业家访问和演讲,其中就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法国前总统德斯坦、以色列总理拉宾、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美国微软公司前总裁比尔·盖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华为CEO任正非、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等。

和平饭店

可以入住的博物馆

上海和平饭店建于1929年,原名华懋饭店,前身汇中饭店。现今北楼位于南京东路20号,南楼中山东一路18号。1996年,和平饭店作为上海外滩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和平饭店北楼经过“整旧如旧”的恢复性修缮后,重新向世人一绽芳华。

和平饭店南楼、北楼

饭店落成以后,名噪上海,以豪华著称,主要接待金融界,商贸界和各国社会名流。如美国的马歇尔将军、司徒雷登校长,剧作家Noel Coward的名著《私人生活》就是在上海和平饭店写成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宋庆龄曾来饭店会见外国友人卓别林、萧伯纳等。

值得一提的是,和平饭店内的九国套房,每一间都跨越时空,呈现了另外一个时代的风情。许多政要名人和明星都在套房里下榻过,如今九国套房再次向各国不同文化致意。

有人说,和平饭店是一座“可以入住的博物馆”。入住和平饭店,从建筑的一砖一瓦,宾客们都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这座传奇博物馆饭店深厚的历史底蕴,体验百年上海的风华。

中山东一路南京东路路口

上海档案信息网曾这样评论:和平饭店位于上海金融、商业、旅游的中心 ,占据了外滩的中心地段,是外滩与南京路的交汇口,同时,还依偎了哺育上海滩的黄浦江,与现代化的浦东陆家嘴和东方明珠隔江相望,是南京路、外滩、黄浦江,三个最令上海人骄傲的白金地段的“金三角”;和平饭店是上海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上标志性的高层建筑,也是上海的城市名片,是外滩在世人心目中的第一心理地标。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

了解上海文化的好去处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100号,于1998年4月20日动工建设,于2000年2月25日对外开放,于2019年12月1日闭馆改造;于2022年8月9日正式恢复对外开放。

更新改造后的上海城规馆展示了5D沉浸式城市数字模型,充分运用数字孪生理念,替代原物理沙盘,构建了可交互的大型沉浸式混合现实场景,高度融合数字化城市展示与分析模拟功能,是城市规划展示的“智慧大脑”。而在 “城市实验室”项目,城规馆打造了国内首个基于真实地理信息数据的空间规划实验平台,是以专业研究和科普教育为目的的共享空间,通过“体验、学习、探索”的实验路径,引导公众探索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

(原标题为《马英九为何选择参访上海的这些地方→》)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