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历史 > 正文

​从历史角度,梳理中美关系发展脉络

2023-11-27 15:28 来源:秀网 点击:

从历史角度,梳理中美关系发展脉络

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核心,两国关系直接影响到全球格局走向。

中国人首次认知到地球另一端还有个美国,大概始于上世纪初的八国联军,那时候美国刚刚冒头,只能跟在老大哥英国后面分一杯羹。

不过随着欧陆列强争斗加剧,让远隔重洋的美国赢得赶超机会,到1930年代已隐隐成为西方世界新的带头大哥,二战更加确立了美国的领导地位。

1930年代的美国

有一种说法,如果离开美国的援助,中国取得抗战胜利将极其渺茫,看似言之有据,但显然高估了美援的作用以及低估了中国抗战的意志与潜力。《论持久战》表述的很清楚,将时间拉长,日本必是先被拖垮的一方。

有一组数据,可以反映出美国在抗战不同时期的态度。在日本触犯美英荷在东南亚利益前,即1941年前,美对中国曾有两次规模较大的贷款:1938年底,中国获得2500万美元贷款,代价是22万桶桐油;1940年,中国用钨砂、锡等资源换来4500万美元贷款。

相比之下,同时期的美日贸易要火热许多,1937~1940年间,日本侵华所需军事原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美国是最大的供应商,占日本总需求半数以上。在此期间,美日贸易额近10亿美元,包括军用物资7亿美元。

只是在日本成为美国的敌国后,这种不平衡方才扭转过来。

已经很清楚了,当未触及自身利益时,美国眼中的中国和日本,只是两位贸易伙伴,哪里有钱往哪去,并没有太多的道义因素。

因此谈及抗战时期的美国援华,大可不必感恩戴德,说是生意更为贴切:援助不是白给的,或者是用战略物资换取、或者是需要中国牵制日军。

美国不是恶魔,但也并非浑身透着高尚的天使。就连渊源极深的英国被德军攻击时,美国会尚需讨论无数次才通过《租借法案》,中国又怎能从美国那得到免费午餐呢?

自日本投降到1946年10月(即内战初期),美国输送给国府的租借物资已超过8年抗战的总和。助力内战的热情甚于抗击侵略,其用意不言自明。

建国前的中美关系,是建立在巨大实力差距之上,美国不可能牺牲自身利益去无私帮助远隔万里而又极弱的中国。就如他们为了苏军能出兵东北,而将外蒙当作筹码一样。

1949年后,中美关系翻开新的一页。此时的中国已独立自主,再不是那个“架几门大炮就能任意欺凌”的国家。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已非那个“依附”美国的中国,而是同苏联一起,站到了美国的对立面。

意识形态的鸿沟和保持独立的决心,使得抗美成为当时中国的唯一选择。直至在朝鲜、在越南,两国发生过不同形态的军事对抗。虽然苏联被美国当作冷战期的主要对手,但中国也不可避免被卷入其中,封锁、遏制和反封锁、反遏制成为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关键词,两国关系掉入冰点。

然而矛盾并非一成不变,世界总是在动态发展的。随着苏联国力日盛令越战后虚弱的美国感到恐惧,以及中苏出现分歧,中美关系迎来转机。

1971年38届世乒赛上,出现了戏剧性一幕:美国选手科恩慌乱中搭错了车,且恰好是中国代表团的专用车。中国运动员则非常机智的化解了尴尬,科恩不仅受到热情对待,还收到一块杭州织锦作为临别礼物。

中国领导层极为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机,随之展开“小球带动大球”的外交行动,比赛最后一天,美国代表团被正式邀请访问中国,之后便有了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

如今回想起来,不禁为当年中国领导人深邃智慧所折服。通过一场小小的意外,竟然改变了整个世界格局。

美国对此的回应是积极而热烈的,为能在苏美对抗中扳回劣势,他们当然不会错失良机。

由此一个真相再次被验证:无论是中美关系或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不存在永远的朋友或是敌人,只有利益是永恒的。无论敌对或是友好,是不断变化且和所处环境密不可分。

时间进入到1980年代,中国淡化了同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转而致力于发展经济提高国力。该时期合作是主流,尚未腾飞的中国经济还没给美国造成压迫感,发展迅猛的日本成功引起美国关注。中国的市场潜力和低成本劳动力,恰同美国的资金、产品、技术形成完美互补。

以1985年为例,当年美国经济总量4.3万亿美元,中国0.14万亿美元,悬殊的差距令美国几乎忽略掉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他们更愿意中国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如此才能省出更多利润。

变局从1990年代开始,昔日对手苏联解体,困扰美国数十年的危机结束,这同时意味着美国苦心打造的扩张型军事体系进入“空窗期”。如果找不到下一个对手接替苏联留下的空白,其庞大的军事体系将会失去支撑和目标,甚至有可能出现萎缩。

那么即使假想出一个对手也是很有必要的,继而“中国威胁论”浮出水面。众所周知,中国始终秉承和平发展道路,此论调完全是美国单方面臆想和战略上的需要。对抗再一次被人为引发,标志性事件是世纪之交时南联盟使馆被炸,以及“中美南海撞机事件”。

正当美国紧锣密鼓“收网”之时,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接连爆发,中东是石油美元利益核心区,恢复该地区秩序,显然是美国更为急迫的任务。当美国在中东忙得焦头烂额时,中国再次获得十几年宝贵的发展时间。

而当美国从中东抽身,再将目光投向东方时,却突然发现昔日瞧不起的“小不点”,已成长为一支能和自己抗衡的力量,此时的美国已不再具备此前那种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于是新时期的中美关系,进入到以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层面竞争。美国当然不希望被另一个国家超过,但是他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尽可能设置壁垒和障碍。

纵观百年来的中美关系,随着国力对比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两国关系也随之跌宕起伏。其中既有大国间博弈,亦不乏合作与交流。这很正常,任何国家都会去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全球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现象必会长期延续,中美关系亦是如此。有争端、有共赢,如何求同存异实现动态平衡,才是当前需要努力的方向。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