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历史 > 正文

​唐朝的贞观之治什么意思(唐太宗贞观之治内容和意义)

2023-02-28 09:30 来源:秀网 点击:

唐朝的贞观之治什么意思(唐太宗贞观之治内容和意义)

唐朝有两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一个是贞观之治,一个是开元盛世,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能有这样的盛世又是谁的功劳?最终是败在谁的手上呢?

今天我打算跟大家说一说这几个问题。一、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千丝万缕

贞观之治主要是指李世民当皇帝期间出现的盛况,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

但是很多完善的制度都是唐太宗时期建立的,比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

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历史记载中曾描绘过贞观之治的盛世情况,可以做到“外户不闭”,足以说明这些制度直接保证了唐朝的经济以及军事发展,

才逐渐造就了稳定的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这些制度一直沿用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元盛世。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耕耘,到唐玄宗时期,国家虽然内部有些动荡,但是整体国力还是很强大的,李隆基在贤臣姚崇等人的帮助下,很快把过去遗留的一些社会问题解决。

得力于先辈们留下的稳定江山以及唐太宗制定的完整治国方案,唐玄宗前期,国家迅速发展,实现了历史上让人羡慕的开元盛世。

杜甫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对当时的太平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由此足以说明开元盛世多么辉煌,甚至超越了贞观之治。但是这个兴盛的局面一切还是得力于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打下的坚实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看我继续分析。

唐玄宗时期,继续沿用唐太宗制定的治国方针,也就是从政治上而言,用的还是贞观之治时期的方法,并且社会整体经济发展。

也得力于唐太宗时期的综合治理,周边小国家因为之前的唐朝国力 ,暂时不敢轻举妄动。这些都是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的。

然而,唐玄宗后来想要改变一下,结果就捅出大篓子,搞得生灵涂炭。不信我们继续看。二、唐玄宗改革带来的弊端

唐玄宗对当时国家治理的方针,主要进行了两个改革,一个是军队改革。

由唐太宗时期的府兵制改革成募兵制,另外一个就是用人的改革,唐太宗时期多由身边亲戚任职,而唐玄宗不仅不用身边人,也不用太子监国。

而是弄一群宦官来辅助自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高力士。

正是这些制度的改革,促使唐朝由盛转衰,也使得开元盛世成为唐朝盛极而衰的一个标志。接下来我为你更加详细的讲一讲这两个制度改革怎么回事。

1、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向后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

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

在唐太宗时期,一直沿用的是府兵制,也就是说部队以及士兵是自己养活自己的。通常不打仗的时候,士兵就回家种地挣钱养家。

要是一旦有战乱发生,皇帝一声令下,所有壮丁就要收拾行囊赶去战场,打完仗又继续回家种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减少国家军队财政开支,并且限制了军队管理者的权利,防止有些人突然揭竿而起造反。

但是这样做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士兵由于长期种地,缺少专业训练,就不够专业,打仗能力也就一般。

同时要是战争多了,士兵就没有经费支持自己参战,更没有办法养活一家老小。

这个制度能够在贞观时期一直顺利施行,并且屡次打胜仗,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原因就是唐朝当时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富足。

再加上健全的国家制度,保证了一个士兵即使去参加战争,自己一家人也能好好活下去。

可以这样说,府兵制从侧面说明贞观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

而到了唐玄宗时期呢,由于经过李治以及武则天奢靡的宫廷生活,对军事不理不睬,导致周围国家都虎视眈眈,想要对唐朝进行攻击。

当然,他们也只是想想而已,并没有真正怎么行动起来,也就突厥敢来惹惹唐朝,最后还被薛仁贵儿子拿下,维持了开元时期的暂时军事稳定。

为什么唐玄宗要进行兵制的改革呢?

这主要也是士兵总打败仗。唐玄宗在刚上任不久的时候,曾经信心满满派出一支军队去攻打突厥。完全不顾姚崇等大臣的反对,结果吃了败仗而归。

吃了败仗的唐玄宗在姚崇的分析下,明白如今自己的军队以及士兵已经不能作战了。

要想维持祖国稳定,最好的办法还是做好防守,不要轻易出击,以免得不偿失。

从唐太宗时期的开疆拓土,到如今的不敢出击,是府兵制不行呢还是唐朝国力以及经济衰退了呢?

显然是国家经济衰退,人们都吃不饱饭,你还叫他去打仗,怎么可能。

但是唐玄宗并没有彻底搞清楚这些问题,他觉得就是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影响,所以立即进行改革,创立了募兵制度。

要说募兵制度本来也没什么坏处,并且专业化训练以及管理,更加能够培养士兵能力。

可是唐玄宗疏忽了一点,就是权力放的太开,募兵制每个地方都有一个管理者,朝廷只负责拨钱叫他带兵就行,其他事情一概不管。

这样一来,每个地方的统帅权力就逐渐大起来,这也就是所谓的节度使,最出名的就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安禄山。

唐朝总共九个节度使,当时安禄山一个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个节度使,权力可以与皇帝抗衡。

不管换做谁,有了那样的军事权力,肯定都想造反做一下老大,安禄山也不例外。

很快联合史思明揭竿而起,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将唐朝彻底拉向衰败。

2、弃用外戚改用宦官

在唐太宗时期,国家重要官员很多都是外戚。

即使不是外戚,也要搞个联姻,比如将高阳公主嫁给宰相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使双方亲上加亲。

还有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也是外戚代表。

除了外戚之外,唐太宗还设立了太子监国,以保证自己有事或者出意外的时候能有人接替自己处理朝中事务。

比如晚年唐太宗出征高句丽的时候,就由太子李治代理自己处理朝中大事。

这个制度有个好处就是都是自己人,做起事情来方便高效,肥水不流外人田,哪怕再怎么争权夺势,最后江山始终还是姓李。

但是这个制度最不好的就是会导致后宫与大臣之间势力勾结。

最明显的有后来的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这些人都是因为外戚掌权导致的权利失衡。

唐玄宗李隆基刚刚经历过神龙政变以及处理掉自己姑姑太平公主,其实内心对这种外戚掌权的制度深恶痛绝。

所以他很快就进行改革,将外戚该弄到远处的弄到远处,权贵们该找理由开除的开除。

把整个朝廷来个大洗牌,再重新任用贤臣姚崇以及宋璟等人,洗新革面,从头再来。

除了不用外戚,连太子的权利唐玄宗也十分限制,太子没有居住在东宫,而是和自己居住。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直接管住太子,防止又学习先辈们来个逼宫。

他的这种限制太子的方法,不仅限制了太子权利,也限制了太子能力发展,让太子变得没有远见卓识,根本无法胜任皇帝这个职位。

比如后来李隆基的儿子李亨,他做皇帝就是十分没有主见,还软弱无能,安史之乱平叛的最佳时期,就被李亨的软弱给错过。

那么,没有外戚帮忙处理朝政,唐玄宗怎么办呢?他很快任用一些宦官陪在自己身边处理事情,就相当于自己助理一样。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高力士,在马嵬坡中保护唐玄宗顺利逃生的宦官。

高力士毕竟还是正面人物,对皇帝忠心耿耿。

到了后来的宦官就一个比一个野心大,以至于唐朝后期都被宦官控制,皇帝毫无实权,甚至成为一个傀儡。

结语

要说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开启的,明显就是不符合当时国情。

从一个兵制改革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已经出现很多问题,人们生活早已经不像传说的那么富裕。

之所以会有开元盛世的出现,也是因为贞观之治的后续力量以及积累的国家实力,才能够维持短时间内的飞速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背后已经隐藏了太多问题,当唐玄宗进行制度改革的时候,就注定一场悲剧即将上演。

而历史确实这样证明了,唐玄宗不仅仅不是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反而还是将开元盛世乃至整个唐朝推向深渊的幕后黑手。

剥开历史表象,深入实质,才能够更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读史明智,我们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