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历史 > 正文

​萨尔浒之战如果明军不分兵能赢吗(明军为什么分兵4路)

2023-02-28 09:18 来源:秀网 点击:

萨尔浒之战如果明军不分兵能赢吗(明军为什么分兵4路)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将分进合击的明军各个击破。

因此,许多朋友认为:是不是如果明军合兵一处,就不会失败了呢?

其实,历史哪里有这么多如果。以明军的组织、协调能力,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集中进攻,其结局都不会太太大不同。

反正都是要分兵的

回顾此战,我们会发现:萨尔浒之战中,不单是统帅在战略上分兵,各将在实际作战中也将本已分散的兵力一分再分。

努尔哈赤首先打击的对象是杜松。

杜松进军时,将自己的军队分为三部:一部分军队尚未渡河,退驻斡浑谔漠;主力留下驻于萨尔浒山;自率一部进攻界凡。

努尔哈赤除以2旗支援界凡外,集中6旗围攻萨尔浒明军,一战而胜后,再合击界凡明军,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的第二个打击对象是马林。

如果说杜松还是遭遇突袭的话,那么,马林算是有一定准备时间的。

可是,马林仍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再次分兵:一部驻雯芬山,自率军驻尚间崖。

结果还是一样,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先击破雯芬山明军,再合兵进攻尚间崖,同样是各个击破。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最后歼灭刘綎的作战中。

刘綎是会合万余朝鲜军后才稳步前进的,日行15里,可谓小心谨慎。

然而,在最后作战时,当刘綎加速追击时,万余朝鲜军仍远远落在后面。

最后,八旗军先歼刘綎军,后又迫降朝鲜军。

由此可见:除统帅部做出分兵决策外,在实际作战中,即便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明军依然一分再分!

这是为什么呢?

仓促进军

明军一分再分,其实在战前就已经注定。

进军赫图阿拉之路,多为原始森林,峰回路转,战地不广。

当时的明军,以车、步、骑多兵种联合作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因此,携带大量笨重的车辆,行动不便。

而且,当时的明军有许多来自南方,甚至有一些是土司兵,对地形完全不熟悉,且千里而来,仍然十分疲惫。

明军原定于二月二十一日出兵,但十六日开始降大雪,明军出现许多实际困难。比如:杜松部一度迷路,刘綎部集结出现延迟。

因此,杨镐提议推迟不出兵。

然而,朝廷兵部尚书等人却不顾实际情况,一再催促杨镐进兵。

由此,明军被迫仓促出征。

原本就行军困难,加之地形不熟、仓促行动,因此,明军在行军中出现了混乱。

尤其是笨重的车营,行军更为不便,早早落在后面。

因此,遭遇努尔哈赤进攻时,明军即便是有限的兵力也只能一分再分,根本无法合力作战。

毫无疑问的是:即便明军在战略上不分兵,在峰回路转的狭长地形中,明军在实际作战中也必然一分再分,混乱不堪,照样难免要被敌人各个打击。

吸不住对手

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军,明军前部都必然要先遭受攻击。

这种情况下,前部能坚持一阵,吸住对手,给兄弟部队(无论是后方行军部队还是其他方向进攻部队)创造时间,明军的兵力优势才可能得到发挥。

在实际作战中,遭遇攻击的明军也确实是这么作的。

萨尔浒明军约1.5万人,在遭到4.5万(一说3万)敌军进攻时,立刻挖堑立栅,布列火器,准备迎战。

马林在得知杜松被歼后,也集结万余人,依托尚间崖,依山结成方阵,环营挖三层壕,壕外排列骑兵,骑兵外部枪炮,火器外设骑兵,壕内部列精兵,形成“牛头阵”。

明军依托山势,凭险而守,以1:2-1:3的兵力部署防御,理应是能够抵抗敌人一阵的。

要知道,努尔哈赤进攻杜松时,马林距其不到1日路程;围攻马林时,李如柏军也不算远。

可是,实际作战中,努尔哈赤依然能迅速击破敌营,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战地在努尔哈赤活跃地区,女真人对战地的广狭、生死了如指掌。

因此,熟悉地形的努尔哈赤军能迅速找到突破之法。

与杜松作战时,努尔哈赤料定杜松必然争夺山头,因此提前在树林布置伏兵。

结果,作战时,杜松往山头运动时,遭遇伏击,大败!

与马林作战时,努尔哈赤也派兵“先据山巅,向下冲击”,一举攻占尚间崖。

由于遭遇攻击的明军根本抵挡不住,吸不住敌人,根本无法为其他部队创造时间!

如此,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军,明军显然都无法避免被各个歼灭了。

知己知彼与既不知彼也不知己

明军进攻前,由于虚额过多,兵部对明军实际兵力的判断完全靠猜测,对努尔哈赤的军队情形则更是一无所知!

相反,明军的作战企图、进军路线、兵力部署,甚至统兵将领的习性强庸已经完全被后金所侦知。

更有甚者,由于大雪影响视线,明军在进军中举火把照明而进,等于给努尔哈赤的探子实时通报自己的位置、规模。

一边是知己知彼,一边是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胜负已分。

事实上,尽管是分进合击,但事实上,马林、杜松的军队相距非常近,按照原计划,两部甚至应该已经于一日前会合了。

然而,在实际作战中,当杜松与努尔哈赤激战时,马林一无所知,到马林得知杜松覆灭时,努尔哈赤已经杀来。

相距不到一日的两军,彼此尚且如此不了解对方情况,即便合兵而进,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也难以逃脱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相比之下,完全掌握情况的努尔哈赤则从容应对,无论是先攻何路,甚至先攻哪一营,走什么路线,全部成竹于胸。

以烂熟于胸打两眼一抹黑,其实胜负已经分了。

缩作一团也没有用

萨尔浒之战的战场地形,使明军不可能聚作一团,然而,后来的松锦之战表明:即便明军缩作一团,也难以取胜。

松锦之战中,洪承畴就小心谨慎,始终将大军缩作一团。

可是,较长的行军路线,缩作一团,必然导致前轻厚重。

皇太极切断洪承畴后路,最后引发了明军总崩溃。

萨尔浒之战,如果明军缩作一团,其实结局也不会比松锦之战更好。

明朝中期时,明人曾在辽东重要运输路段修筑了土墙,形成了类似“甬道”的运输道路。

然而,明朝后期时,明军将该地军队移到宣化、大同,因此,凡是没有石基的地段都被雨水冲垮,剩下的一些砖石所建的关口,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略价值。

因此,明军如果合兵一路进军,其漫长的补给线也会成为熟悉地形的女真人的袭击目标。

以己之弱攻敌之强

明朝后期,明军的作战体系中,车营已经成为协同作战的关键。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打得最苦的也是车营。

在歼灭马林所部后,努尔哈赤集中兵力进攻只有数千人的潘宗颜营。

然而,潘宗颜据山为营,楯车为垒,环列火器,使八旗速战速决的计划受挫。

最后,努尔哈赤只有厚集兵力,团团围住,车轮厮杀,才使已无后援的潘宗颜部力战而亡。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明军充分发挥其战力,那么,八旗要取胜是不可能的。

而且,潘宗颜部既从属于马林部,又与杜松留在后方的部队互为犄角,本不是一支孤军。

可是,在实际作战中,该营虽然最后坚守得力,但始终无法支援其他各路,为少许八旗所牵制,只能眼睁睁看着友军一个个被歼灭。

这正是明军的一大问题:擅守不擅攻。

明军擅长火器,善守,但却不擅长进攻(相比于八旗)。

明军如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无论是分进合击,还是一路进攻,其实都足以步步压缩对手。

可是,由于朝廷一再催促,明军只得仓促加快进攻节奏,因此,作战时,车营落在后面,缺乏保护的步骑突出前方,彼此分割。

因此,努尔哈赤进攻时,可以放着车营先不打,先进攻防御不成体系的步骑兵,最后再收拾缺乏步骑保护的车营,毫无压力。

可以说,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仓促进军,无论是一路进军还是分进合击,其军势分散是必然的,被八旗各个击破也是必然的。

可怜原本战斗力不错的明军,在混乱的组织下,不能攻也不能守,来不及发挥战力就全军覆灭了。

林彪在“四快一慢”中特意强调:发起总攻的时间要慢。如果没有准备妥当,上级催促也不要急,一定要准备妥当,再发起进攻!

在这个慢下来的时间里,军队要侦察清楚敌情;各级指战员要搞清楚地形、敌情,选择好突破口;各级指战员要作好兵力、火力准备;要充分作好部队休整和动员···

相比之下,萨尔浒之战中,从兵部到统帅到各级将领,对所有的情况全部两眼一抹黑,不但不了解敌情,也不熟悉地形,甚至对附近友军的位置、情形都完全不了解。

这种情况下,明军自以为兵力优势明显,粗略规定行期,一厢情愿地企图泰山压顶!

如此,怎有不败之理呢?

这样的明军,即便一路进击,其结果也不会有任何不同。

唯一不同的是,努尔哈赤或许不会留下那句“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而是留下其他破敌名句而已。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