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站 > 历史 > 正文

张双锁朝那湫的历史内涵

2023-02-15 00:57 来源:秀网 点击:

张双锁朝那湫的历史内涵

位于关山之巅、甘肃庄浪县境内的朝那湫,不仅是泾河、汭河的源头所在,而且是伏羲、女娲的诞生地,西周朝那国的都城所在地,秦、汉王朝祭川的地方,先秦诅楚文《厥湫》的出土地。它的历史内涵及其文化意蕴,不可低估。

诅楚文

泾河、汭河的源头

朝那湫

地理特征

朝那湫,《山海经》称之为“雷泽”。是一个高山湖泊,地处庄浪县郑河乡上

寨村桃木山西麓。有前湫和后湫之分:前湫稍大,状若卧蚕,水面约50余亩,其水清澈透亮,周边生长着茂密的杂草和沙棘,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感觉;后湫略小,形似弯月,水面约30余亩,其水碧绿灰暗,池边生长着稀疏的芦苇和红蓼,在邻近散落的岩石间偶尔可看到零星的黄刺梅,给人一种含蓄内敛的感觉。有诗曰:双湫俨若夫与妻,醉生梦死不知年。

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后称岍头山、牵屯山、开头山、湫头山。海拔2857米,为关山第一高峰。这里是一个三县交汇的地方:东北麓有泾水源头老龙潭,为宁夏泾源地界;东南麓有汭水源头,为甘肃华亭地界;西北麓有朝那湫,为甘肃庄浪地界。整个山峦峭壁林立,苍岩起舞,杂树交荫,芳草萋萋,有大大小小的泉湫100多处,俨然是一个“龙的世界”!有诗曰:陇坂湫头山,崛起不知年。西有朝那湫,东有老龙潭。方圆四十里,大小百余泉。仰观鱼龙气,昂然冲云天。

后湫简介

奇特现象

朝那湫之水,“不涸不溢”。不因冬旱而涸,也不因秋涝而溢,一年四季总是保持恒定状态。从古到今,就从没有听说其干涸过,也从没有听说其外溢过。

朝那湫之水,渊深莫测。已故庄浪县委党校教员廖东初,水性极佳,曾先后两次试图潜入水底探其深浅。但终因其水太凉而无法下沉,只见内如峡谷,怪石嶙峋,狰狞可怖;还有一些废弃的建筑木料横亘其间。

朝那湫之水,不能外流。1958年“大跃进”时,当地曾引水灌溉,但渠挖几许,水降几许,其水就是不流;而当所挖之渠填平以后,其水却又徐徐回升。

成因判断

朝那湫后,岩石裸露。有暗紫色、紫红色的细砂岩、砂岩、夹薄层泥质砂岩和砾岩。从其岩性来看,当为白垩纪地质结构:岩石厚度1160米以上,距今1.45——0.65亿年。朝那湫,当为6500万年以前火山喷发所形成。

朝那湫之水,当与地脉相通,绝非一般的森林涵养水源可比。故而数千年、数万年、以至上亿年以来,总是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始终保持恒定状态。这便是其水“永不干涸”的原因所在。

桃木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只泾河源头、汭河源头在岩石间与朝那湫相通,就是其它100多处泉湫也是与朝那湫血肉相连的。所以从外表来看,泾河源头在老龙潭,汭河源头在东南麓;而从整个山体来看,泾河源头、汭河源头却在朝那湫。这便是其水“永不外溢”的原因所在。

但朝那湫之水,为什么会“渠开水降,渠填水升”,却是一个未解之谜。

文化意蕴

从航拍图片来看,朝那湫如同镶嵌在关山之巅的两颗蓝宝石。可以说,朝那湫是中华大地的一双眼睛,为中华大地的魂灵所在。从中国地图来看,庄浪地处共和国腹部。可以说,朝那湫是中华大地的肚脐眼,为中华大地的龙脉所在。

朝那国的都城

悬崖之巅的“马槽槽”与山坡上的“八牛阵”朝那湫后有面坡,坡后三面峭壁如削,苍岩凌厉,气势咄咄逼人。奇怪的是,在悬崖左边的山巅上,有一处长约二三十米、高约十米左右的缺口,齐刷刷,方崭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当地人称之为“马槽槽”,这是从其形状上来说的。据判断,此缺口不可能自然形成,当为人工开凿。而完成如此一项工程:非大批的人力不可;非金属工具不可。但对其成因,无人知晓,也不见任何史料记载。

在西双版纳,笔者看到傣王宫就建在一座山巅的山坡上。受此启发,初步判断,“马槽槽”也有可能是古代的一个什么王宫。后来在张掖马蹄寺,又看到格萨尔王宫就建在其寺左边的悬崖之巅,与“马槽槽”的地理方位极其相似。于是进一步判断,“马槽槽”极有可能是古代的一个什么王宫。

此外,在朝那湫后的一面坡上,有众多的怪石星罗棋布,大如茅屋,小如犀牛。因天牛移湫的传说,有人将其称之为“八牛阵”。在如此高的山坡上,有如此众多的怪石,是怎么来的,又作何之用呢?据判断,当为人力搬运而来,是作祭祀之用的。这与藏民在山巅上用石块累成圆圈进行祭祀活动的做法,是同一道理。

《说文解字》中的“西夷国”

明代《平凉府志·华亭卷》说:“……又北曰皛然山,其上曰湫头山,为朝那湫”。“皛然”者,为皎洁、光明之意。由此而言,朝那之“朝”,当由此演化而来:它是一座山的名称,也是一个方位的名称。就是说,朝——当为晨曦初露的地方。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那,西夷国。从邑。安定有朝那县。”。此话虽然简短,但它至少给我们提供了六个方面的史料:(1)那——当为这个部落的族名和姓氏;(2)西——当为陇山之西,因为西周专称陇山西部的少数民族为“西戎”;(3)夷——当为“戎”的别称;(4)国——当为我国古代诸侯封地;(邑——非指都城,而是指那字中的“耳”旁,因为它在篆书右旁时写作邑);(5)都城所在地,当在安定郡朝那县(治所分别在泾川和华亭);(6)由于行文体例的限制,那字之前虽没有一个“朝”字,而从前后语境来说,则暗藏着一个“朝”字。由此而言,朝那——当为陇山西部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它的都城在安定郡朝那县。而“朝那”之名,当由方位加部落之名而来。

西周的“庄浪”、“华亭”与古卢国

《平凉府志》说;庄浪“周为侯服,后陷西戎。”“侯”者,诸侯也。在西周,诸侯封地为国,大夫封地为邑。由此而言,朝那国,当为我国西周时期一个名为那族的国家。《平凉府志》说:“华亭西北境,天文营宝,古卢国地……在禹贡为汭水之源,周武王时,有卢人,传曰‘卢、彭在西北’。后为戎那,属义渠,秦灭义渠,始置朝那县,属北地郡……汉、魏晋属安定郡。”这里的“华亭西北境”、“汭水之源”,非常具体地把朝那国所在方位点了出来。由此而言,朝那国都城当在庄浪朝那湫;王宫所在地当为悬崖之巅的“马槽槽”;其国当由西周以前的卢国演变而来;那人当为卢人后裔。据《中国通史》记载,卢人曾随周武王伐纣。《庄浪县志》说:庄浪“在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伐西戎,入秦版图。”由此而言,朝那国,当在公元前623年被先秦兼并,其国消亡。有诗曰:探迹西夷国,神驰两千年。背山堪避雨,临水可照颜。穿嶂猎枪去,越林牧歌还。绝佳风水地,藏匿在深山。

朝那国与朝那湫、朝那县

朝那湫、朝那县所在地,是六盘山一带久而未决的两个历史悬案。其实,朝那湫在庄浪,朝那县在华亭,二者均与朝那国有着不解之缘。

六盘山一带,以“朝那”命名的湫池不少。宁夏的彭阳、隆德有朝那湫;甘肃的庄浪、镇原、灵台、泾川、崆峒、华亭有朝那湫……其中庄浪朝那湫为原生的,别的朝那湫均为次生的 。这是因为:(1)朝那湫之名,本因朝那国而来,而庄浪朝那湫就在朝那国都城所在地。(2)史料所载“不涸不溢”的朝那湫,如今只有庄浪朝那湫这一个,没有第二个。如彭阳朝那湫,本为地震所形成的一个堰塞湖,早已干涸,今称店子洼;灵台朝那湫也早已开垦为一片农田……(3)庄浪朝那湫是秦、汉王朝祭川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泾河、汭河的源头,是先秦始祖的发祥地,是先秦王朝的龙脉,是先秦始祖都城“秦亭”的屏障。

《庄浪县志略·注》说:“据史界研究,秦、汉时朝那县在宁夏彭阳县境,十六国前赵光初三年(公元320年)迁今华亭县境,南北朝西魏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又迁今灵台县境.”。可据笔者考证,秦肇朝那县治在华亭,而且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北魏到隋朝。依据是:(1)朝那县本因先秦兼并朝那国而置,目的是为了有效地监控“戎那之地”;而朝那国都城在朝那湫,其地原在华亭境内,不可能把朝那县治设在200多公里外的彭阳。(2)地方志对朝那县设置的缘由、方位和变迁都有明确记载。如前述《平凉府志》所言,朝那县是因灭“戎那”而置,治所在“华亭西北境”,有“汭水之源”;又说:“隋大业初,改朝那为华亭县,仍属安定郡。”明代《华亭县志》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27年),秦灭义渠,置北地郡,在戎那地置朝那县,今华亭北部地属之”。清代《华亭县志》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57年),今华亭南部属汧县,北部属朝那县”。(3)国史对朝那县治所在地也有明确记载。《汉书·地理志》说:“安定郡于汉武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属县二十一,朝那县有湫渊祠”。这里的“湫渊祠”在朝那湫,是秦、汉王朝祭川的地方:这就非常具体地标明了朝那县治所在地。《后汉书·郡国志》说:“安定朝那县,有渊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这里的“有渊方四十里”,是从桃木山整个湫池而言,包括朝那湫、老龙潭、汭水之源以及100多处泉湫;“不流不减”是从朝那湫而言;“不生草木”也是从朝那湫而言,因为其双湫为石质湖泊,如后湫本为乱石滩。南宋《通志》说:“朝那故城在华亭县西北。”(4)别的史料也有明确记载。晋人郭璞《山海经注》说:“泾水出安定朝那县西笄头,至京兆高陵入渭也。”这里的“笄头”为“开头”之误,因为笄头山在崆峒山,汉代把桃木山称之为“开头山”;其“泾水”、“开头”亘古不变,这就非常具体地把朝那县所在方位标了出来。

秦、汉王朝祭川的地方

陇山与朝那湫

六盘山古称陇山,也称大陇山;六盘山南端古称小陇山,今称关山。甘肃的简称“陇”,由陇山而得;甘肃的“陇东”“陇西”“陇南”“陇中”之称,也是以陇山为座标而言的。陇山者,龙山也:龙脊为第一高峰——米缸山,《山海经》称之为“高山”;龙首为第二高峰——桃木山,《山海经》称之为“龙首山”。而由龙山到陇山,那是在漫长的汉字演进中因转注而来:因为龙是一种动物,而山却是一种地形,于是后人便给龙字加了一个“耳”旁;耳在篆书左旁时写作“阜”,阜与土有关。这就把动物与地形分得一清二楚了。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六盘山叫龙山呢?这既与六盘山的地形有关,也与关山梁上桃木山的朝那湫有关。《史记索引》说:“湫,即龙之所在”。古人之所以把六盘山称之为“龙山”,便是由此而来。如地处关山梁的张川县,至今还把关山梁称之为“龙山梁”,把其中的一个小镇称之为“龙山镇”。

庄浪、张川与“秦陇”

先秦始祖非子为部落首领时,因其善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今张川县东),“秦”之称谓由此而始。《水经注》说:“……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二源双导,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秦仲所封也。”“大陇山”为“小陇山”之误;“秦谷”、“秦川”、“秦亭”在张川;“秦仲”为非子后裔。《资治通鉴·注》说:“朝那之西,秦亭之东,有水洛城。”这里把 “朝那”、“秦亭”与庄浪县城所在地“水洛城”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再说,张川本来是由庄浪、秦安、清水等县于1964年割让而建,如张棉驿一带就原属庄浪。所以历史上的“秦陇”,正是今天的庄浪、张川一带,为先秦始祖的发祥地。而朝那湫则是先秦的龙脉所在。《诗经·秦风》说:“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这里的“阪”,当指陇坂。时至今日,读着这首诗,联想到关山一带农家院落旁偶尔可见的桑树,沟滩、道路旁随处可见的白杨,以及时常听到的牧歌,年头节下看到的歌舞,令人不禁而叹:“此乃先秦之遗风也!”

朝那湫是秦、汉时代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

《礼记》说:“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朝那湫,不仅是秦始祖为诸侯时每年所祭之川,而且是秦王朝每年所祭之川。《礼记》说:祭河必先源而后委。明人赵时春《朝那庙碑》说:“湫头山,山最高,池渊深莫测,旱涝无所增损,且西北麓为泾之源,南趾为汭源,神灵所栖莫宜于斯。而境内千百泉湫,成朝宗泾汭。而湫头实泾汭之源”。由此而言,朝那湫之所以成为秦始祖和秦王朝每年所祭之川,既是根据老宗祖之遗训而来的,也是由朝那湫之特殊地位所决定的。值得肯定的是,秦始祖和秦王朝尽管曾先后几次迁都(其都城依次为秦谷亭、废邱、汧、平阳、雍、栎阳、咸阳),而它们却并没有忘记其老祖宗的发祥地。比方说,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当秦楚争霸处于胶着状态时,秦王朝便祈求于天,除在雍州、洛阳投放石刻祭天祭川文告《巫咸》《亚驼》外,在朝那湫也投放了石刻祭川文告《厥湫》。就是到了汉代,汉王朝出于正统地位的考虑,仍然把朝那湫作为祭川的地方。如汉武帝、汉安帝、汉桓帝曾先后到朝那湫祭川。

朝那湫,自古就有“灵湫”、“神湫”之称。民谚说:湫头两朵云,陇右千山雨;朝那一杯水,泾河万里源。故而秦、汉时代,曾将其与长江、黄河、汉水并列,被誉为华山以西“四大名川”之一,每年都由秦、汉王朝进行祭祀。它的历史地位是崇高而神圣的!

《厥湫》的出土地

《厥湫》的再现及其去向

《厥湫》是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渭州(今平凉市)华亭县一农民在朝那湫旁发现的。熙宁元年(1068年),蔡挺知渭州,其碑被蔡挺收藏。5年后蔡挺升任枢密副使,又因病调任南京(即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御史台,他把其碑带到了南京。不料一场大火烧了蔡挺住宅,但其碑未损。绍兴八年(1138年),其碑被宋城知州李伯祥移到了官府。此后因宋金之战,其碑原石就不知所终了。但北宋《绛帖》《汝帖》收有其碑文,名曰《厥湫》;今故宫博物院藏有元刻碑文,名曰《湫渊》。

《厥湫》也称《大沈厥湫》《告大沈厥湫文》。据史料记载,为“渭之耕者得于朝那湫旁”。而有人却说出自宁夏彭阳。在笔者看来,此说有点玄乎。因为北宋时,渭州领平凉、潘原(今崆峒区东)、安化(今泾源)、崇信、华亭5县;彭阳属镇戎军(今固原)所辖,不在渭州,怎可能出自彭阳?——正如明人于弈正《天下金石志》所言:“朝那渊碑出于固原者误也”;也如民国张维《陇右金石录》所言:“固原为镇戎军……与出于渭州之说不合。”其次,关山一带是先秦始祖的发祥地,是先秦之都“秦亭”所属地;而庄浪朝那湫,不仅是泾河、汭河的源头,而且是先秦始祖的龙脉,是从先秦始祖到秦、汉王朝每年所祭之川。由此可见,《厥湫》出自庄浪朝那湫,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古今之人往往将《厥湫》与《巫咸》混为一谈。如历史上的《湫渊》《朝那诅楚文》等碑,竟然将《厥湫》所祀之神“大沈厥湫”与《巫咸》所祀之神“巫咸”拉在一起传刻;明人赵时春《朝那庙碑》,不仅将朝那湫所祀之神“大沈厥湫”误为“巫咸”,而且还误为“朝那县令”……为此还必须明确:(1)《厥湫》与《巫咸》,文字内容虽然相同,但所祭之神不同。(2)朝那湫所祀之神,只有“大沈厥湫”,并没有“巫咸”。(3)“大沈厥湫”,为天子每年所祭川之神,与“晋祠”所祭川之神“沈实”,为同等地位。(4)“巫咸”,本为殷代贤臣,被誉为“巫师之祖”。天子祭祀天地时,以“巫咸”代巫师,可勾通天地。(5)有人将“大沈厥湫”称之为“大沈久湫”者,是因不懂大篆文字所致,因为在大篆中“厥”与“久”的写法一样。

《厥湫》的文史价值

甘肃历史上的石刻,众若星云,灿若星河,数不胜数。但历史最久者,书艺最精者,文史价值最高者,莫过于《厥湫》。它堪称陇上“石刻之祖”。

《厥湫》共有318字。大意是说:秦穆公与楚成王时代,秦楚结盟,两国友好;今楚王熊相背盟,率师欲夺秦之新隍及邬、长、亲等地;今祈求天帝及“大沈厥湫”之神“克剂楚师”。结合史料来看,碑文与史料所载基本一致。但据史料所载,秦楚之战是因秦国使臣张仪欺骗楚国而引起的。而碑文作者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把战争的起因归咎于楚国,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史料角度来说,《厥湫》从一个侧面记录了秦楚之战的一幕。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来说,先秦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策源地,而秦楚之战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转折点,因而其史料价值不容低估。从文学角度来说,其文字内容,就是到了今天,一般人都可基本读懂。它的立论明确,语言朴实,叙事清楚。其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当为秦汉之文的典范。从书法角度来说,其书苍劲雄浑,豪气干云,彰显着一种正大气象。米芾《自叙帖》说:“篆最爱诅楚、石鼓文。”赵明诚《金石录》说:“其字法精工于彝鼎款识,别具一种笔意,与石鼓文可以抗衡,秦汉碑俱当让一头地。”从文字角度来说,其字结构方正,笔画匀称,与金文的结体错落、笔画野逸有较大区别。也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大篆过渡为小篆的纽带,是中国汉字由图像化过渡为符号化的桥梁,是中国方块字的奠基石。

有诗曰:流今诅楚文,诉一统华夏;亘古朝那水,说千载风云。

作者简介:张双锁,男,汉族,庄浪人,大学文化,生于1958年,庄浪商务局退休干部。研究方向:地方文史。作品散见于《华夏文化》《西部学刊》《甘肃文史》等刊。有论文获中央政研室征文优秀奖。

热门排行

热门标签

最近文章